欢迎访问太湖县人民医院网站!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医院文化

【强国征文】《邓稼先传》里的一幕幕

发布时间:2024-01-03 08:39:15 作者:网站管理员 浏览:319 次
【字体大小:

深夜,我坐在新居的书桌前,读着手中的《邓稼先传》,空气中书香弥漫,时光安宁幸福。

书中,有纯洁的家风。1924年,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,他是清代篆刻、书法第一人的邓石如的六世孙。父亲邓以蛰对他要求严格,五岁便开始让他读《左传》《论语》等,但父亲从不束缚孩子们的心性。“稼儿,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,学科学对国家有用。”邓稼先谨记父亲的教诲,一天天成长,他赞赏别人爱用“pure”(纯洁),这是他特别欣赏和终生追求的道德境界,是家风在他身上刻下的烙印。

书中,有爱国的坚定。那天,邓稼先走在临江的山路上,正遇到日军飞机轰炸,那呼啸而过的敌机,像发疯的野兽。他明白,一个弱国,备受欺凌,是没有平安日子可言的。他爱自己的国家,他立志要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祖国,这是他终生不可动摇的思想核心。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,他怕夜长梦多,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第9天就从洛杉矶登上威尔逊号回国了,那年,他26岁。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位“娃娃博士”的心中,是那么深,那么真!

书中,有支持的力量。1958年秋,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,说国家要放一个“大炮仗”,和挚爱之人也不能说实情。回到家的那一夜,邓稼先翻来覆去睡不着,妻子许鹿希感受到他的心事重重。过了很久,他开口了:“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,这些全靠你了。”30岁的许鹿希,将要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,将要独自照顾患有肺病的爷爷奶奶,还要经营自己的医学事业,但妻子的话掷地有声:“放心吧,我是支持你的。”这份伉俪情深,这份默默承受,让人感动。

书中,有成功的不易。邓稼先带领他的团队要挑战的,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级的科技领域,但他最初所拥有的设备,却只有几把计算尺和几台手摇计算机。一年的运算结束,算盘换了76个,运算纸装了一个麻袋又一个麻袋,最后塞满了6个巨大的仓库……1964年10月16日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。此刻的邓稼先已是热泪盈眶,什么话都说不出来,他和同事们6年的辛劳、煎熬,都随着原子弹的烟云一起升上天空,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大蘑菇。而这,只是邓稼先先后十几次组织核弹试验的开端。他忘记疲劳,继续攻克氢弹。那些紧张的连轴转的日子,那些在机房地板上和衣而卧的日子,那些通宵不闭眼的日子,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终于,1967年6月17日,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。这震天巨响的背后,有着怎样的心酸与血泪啊!

书中,有英雄的壮举。在风沙渐起、荒凉沉寂的罗布泊深处,在核粉尘肆意弥漫的弹坑边,邓稼先独自去寻找、验证那颗没按计划爆炸的核弹头,许多同志都反对他去,但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危险区……病床上的他,忍着剧痛还在不停地工作,终于,他将《中国核武器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建议书》核对完了最后一个字。“这份建议书比你的命更重要”“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……”这是对我们后来人的殷切嘱托,是对深爱着的祖国的万般不舍,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,传承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
这本书里,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为了国之重器而隐姓埋名、奉献青春和才智的国魂风采让我几度泪目。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,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日子,这一切的一切,都离不开“两弹一星”的开拓者们,他们筚路蓝缕、呕心沥血,为后人种下茂盛的“苹果树”。于是,在某个周末,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,驱车前往邓稼先故居,站在“铁砚山房”前,仰望苍穹,致敬家乡的、更是民族的英雄——邓稼先。(作者:陈芳梅  文章来源于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