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阜阳师范大学一名即将步入大三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,这个8月,我没有选择在家放松,而是带着对“责任与关怀”的好奇,走进太湖县人民医院,穿梭于产科门诊、疼痛麻醉门诊、妇科与皮肤科,以志愿者红马甲的身份,开启了一场跨领域的返家乡社会实践——在医疗一线,探寻医疗领域中善意的模样。
最初决定参与医疗志愿时,身边不乏疑问:“你学的是英语师范,去医院能帮上什么?”其实我始终坚信,这也是一次锻炼自我沟通的好机会,未来的“英语老师”与当下的“医者”,有着本质相通的使命:前者用语言传递知识、以耐心守护成长,后者用专业治愈病痛、以关怀抚慰心灵,核心都是“以真诚换信任,以善意暖人心”。而这场实践,更让我读懂了这份“共通性”的重量。
产科门诊:用“慢半拍”的耐心,安抚新生命到来前的焦灼
产科门诊里,最常见的是怀揣期待又藏着焦虑的准妈妈。有人攥着检查单反复确认流程,有人因对分娩疼痛的担忧而坐立难安。这时,我总会想起英语课堂上“倾听比说教更重要”的道理——主动上前时放缓语速,帮她们逐条梳理“挂号—排队—就诊”的步骤;遇到找不清诊室的准妈妈,从不说“往那边走”,而是笑着伸手引路说“请跟我来”,直到把她们送到诊室门口;若有人想倾诉紧张,我便静静站在一旁,用点头和微笑接住每一句絮语。
疼痛麻醉门诊:用“看见”化解焦虑,让等候多份安心
疼痛麻醉门诊的候诊区,总飘着细碎的焦灼——有的患者攥着衣角反复起身,额角还沾着疼痛带来的冷汗;有的紧盯着叫号屏,隔几秒就问“怎么还没到我”,声音里裹着难掩的急切。他们等的不只是麻醉评估或者挂号就诊,更是一份“能缓解疼痛”的安心,而我的任务,就是让这份“等待”少些煎熬。
原来让患者耐心等候,从不是“说服”,而是“看见”——就像英语师范课上学的“共情式沟通”,不是讲大道理,而是先接住对方的情绪。在疼痛麻醉门诊,我读懂他们因疼痛而起的焦躁,用几句“懂你的心情”的贴心话,把“未知的等待”变成“有盼头的准备”。这份陪伴虽轻,却能像一层软铠甲,悄悄裹住他们的慌张。那些候诊时的轻声交流,看似只是“搭话”,实则是让“等待”不再孤单,让麻醉评估前的每一分钟,都多了份被在意的安心。
妇科与皮肤科:以一份细腻的真心,守护患者的需求
走进妇科与皮肤科,场景多了几分细腻的顾虑。面对因隐私问题羞于开口的患者,我会先安抚情绪,问清楚情况后轻声提醒“就诊时可以和医生慢慢说,不用急”;遇到年长的患者不会使用手机进行线上挂号,我会凑近身前,手把手教她们扫码挂号或者用身份证挂号。
志愿回响:善意是蒲公英,播撒便会生根
十几天的志愿时光里,我没接触过复杂的医疗操作,做的都是门诊台前“搭把手、多张嘴、多点头”的小事,收获却远超预期。原本以为只适用于课堂的沟通能力,成了连接我与患者的“桥梁”——这让我能快速读懂迷茫的眼神,也让患者愿意放下戒备接受帮助。
更动人的是善意的传递:帮一位阿姨找到诊室后,她转身就帮另一位迷路的大爷指了路;当我笑着对排队的患者说“别着急,快到您了”,她们总会回一句“谢谢你”。就像医院走廊里那些暖黄的灯光,看似微弱,却能一盏接一盏,照亮整个等候的队伍。原来,善意从不是单向付出,而是像蒲公英的种子,只要轻轻播撒,就会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。
结语:初心校准,善意无界
如今回望这个夏天,我更加笃定:师范专业教会我的“耐心”与“共情”,从不是只属于讲台的技能,而是能在生活每个角落发光的品质。这次医疗志愿不是“跨界尝试”,而是一次“初心校准”——无论未来我是站在讲台前教书育人,还是像现在这样在志愿岗位上搭把手,核心永远是与他人共情。
专业有边界,但善意无界;身份有不同,但关怀相通。这个8月,医院里的每一次倾听、每一次指引、每一杯温水,都成了我最珍贵的成长印记。未来,我想也把这份收获变成馈赠:教会我的学生不仅要学好语言,更要学会用语言传递温度,用行动化解他人的慌张——就像这个夏天,我在医院里学到的那样,我坚信病人亦是我的老师。(阜阳师范大学 大学生志愿者:罗熠男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