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蚌埠医科大学的医学生,今年暑假,我第三次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太湖县人民医院。我的第一站依旧是门诊部。得益于前两个假期的积累,医院各科室的分布、挂号缴费的流程、检查报告的领取地点,我早已烂熟于心。“骨科门诊在二楼东侧,乘直梯上去右转就是。”“您好!可以在医院公众号里自助挂号、缴费。”这份“熟门熟路”,让我一开始便比同伴更快进入状态。但这份“熟悉”不代表“足够”。真正的导诊,远不止“指路”这么简单,更考验“分诊”的精准度——这正是我需要向导诊老师们虚心学习的地方。他们不会仅凭患者一句简单的症状就下判断,而是通过追问病史、观察状态,精准对接科室。比如同样是“肚子疼”,可能是消化内科的肠胃炎,也可能是妇产科的紧急情况,甚至是外科的急腹症。每一次细致的询问,都是为了让患者少跑冤枉路,不错过最佳就诊时机。
门诊患者中老年人占比高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我会推来便民轮椅陪他们到各科室做完相关检查再离开;碰到听力不佳或表达不畅的患者,我会俯下身放慢语速,一遍遍地重复挂号流程、检查注意事项,直到他们点头说“听明白了”。 当听到患者对我说:“医院里安排的志愿者好啊,没有志愿者,我们弄不清楚的地方太多了”,这句话让我瞬间明白,志愿者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做多么复杂的事,而在于用耐心、细心与专业,为患者驱散就医时的迷茫与不安。
结束门诊服务后,我进入了更具挑战性的手术室。这里的“严谨”远超想象:进手术前必须换上无菌手术服、戴紧手术帽与口罩,连头发丝都不能露出;手术间内的每一件器械、每一次操作,都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,目的只有一个——守住“零污染”的底线。
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医生固定患者体位、传递无菌器械。看似简单的操作,却需要全程高度集中。患者的体位是否舒适且不影响手术视野,器械传递是否及时且精准,这些细节都关乎手术效率与安全。往往一上午站下来,口罩边缘会在脸上勒出深深的红痕,汗水浸透手术服贴在身上,但当看到医生们全神贯注地操控器械、为患者解除病痛时,我更真切地体会到医护人员的体力消耗与精神压力——这份累,是为了守护生命而必须扛起的责任。
最让我震撼的是观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。屏幕上,被放大数十倍的组织清晰得惊心动魄,教科书上静态的“Calot三角区”(胆囊三角),此刻变成了动态的、需要小心翼翼避开血管与神经的生命结构。带教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:“这里的解剖结构因人而异,课本上的图是标准型,但临床中要学会灵活判断。”这句话让我猛然醒悟:理论是基础,但临床实践才是真正的“试金石”。
整个志愿服务期间,我还多次参与了医院组织的“红色领航健康之路、医防融合整村推进”书记项目下乡巡诊,我的任务是辅助老师们为群众做心电图检查。巡诊的“忙”超出预期:每次我们都是天没亮就出发,从早上6点开始,诊桌前就排起了长队,患者一波接一波,我连喝口水、去趟厕所的时间都没有。手指反复夹起心电图机的电极片,手臂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发酸,但当听到老人们说“不用跑大医院,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,政策真好”“小伙子,谢谢你!”听到他们的感谢,我更加有动力和干劲。这让我明白了医学的初心,就是给民众带来健康,让医疗服务真正贴近百姓的需求。
门诊的“暖”、手术室的“严”、巡诊的“实”,这三堂实践课串联起我对医学的全新认知。我不再是那个只懂背诵课本的医学生,而是真切触摸过患者需求、感受过临床温度的“准医者”。未来,无论我走向哪个医疗岗位,这段经历都会提醒我:既要握紧手中的医学技艺,更要扎根基层的现实土壤,让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,永远炽热跳动。感谢太湖县人民医院给予我的这段宝贵经历,它将成为我从医路上最坚实的起点。(蚌埠医科大学大学生志愿者:陈紫阳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